看到標題「iPad銷售量低於外界預期 營收雖創高 蘋果財報現隱憂」,以為蘋果出了什麼事。但仔細一看,新聞的大意是這樣的:
蘋果(Apple)公佈2010年7-9月的財務報表,營收和淨利都創歷史新高,而且EPS比去年同期成長67.5%。可是,毛利率從41.8%,下滑到36.9%,這很糟,而且iPad的銷量也不如預期(那樣爆炸性的好)。
這種思維很可怕。來玩角色扮演好了;假設你是蘋果的主管,今年的表現很棒,成績創下歷史新高,公司大賺錢,可是你卻被指責毛利率降低了,而且喔,iPad賣得不夠棒,這會影響將來的成長率,成為未來的隱憂。也許你會感到焦慮,然後下了個「我們還要更努力」的結論。
這不是這新聞要求太高,而是很普通的現象;我和朋友討論過,公司每年都在追求「成長率」,過去我一直很不解的是,如果公司已經賺大錢了,為什麼必須要求來年比現在更成長?而且,明年的成長基準是奠基在今年的好表現上,就算只是要「維持成長率」,也得賺比今年更多的錢。
打個比方好了,你叫鈴木一郎每年的打擊率都要「成長5%」好了,這比每年200安還要瘋狂。
追求這樣子沒完沒了的「進步人生」,跟借高利貸有什麼分別?
朋友告訴我,追求成長率是跟股價有關。於是每個上市公司不得不拼命追求成長率,所以工作者的壓力當然就大得不得了。
原來蘋果是顆高壓的蘋果,個人則是在社會要求下,必須「不斷追求進步的優秀工作者」。難怪大家都需要減壓啊!
相關連結:壓力指數測驗-看看您是否壓力過大了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