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中時準備要大裁員耶!聽說要砍掉一半的員工。」上星期三晚上回家,室友C用悄悄話的音量對我說,邊指了指中國時報大記者F的房間。
F說裁員的事還是下午同業用MSN告訴他的,他邊和我聊邊穿衣服,說等一下晚上十一點全組的記者要回報社開會,討論裁員的事。平常笑笑的F,這時候說話的聲音很輕,他那時的心情,大概就像動物收容所居留日即將到期的貓狗,等著被領養或是安樂死吧?
##CONTINUE##
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,9年來紙張的價格漲了2.5倍,但中時的廣告量卻是大幅下降。於是報社高層在思考過後,決定轉型成為「菁英報」,從原來的13大張減為10張,一天就可以省下150萬元的印刷費,一年可以省近2億。人事則是編輯部520人中有260位要說byebye,地方新聞中心全部撤掉。
不對啊,這樣子一算平均每個人的版面負擔反而增加了50%左右,看來這樣的去蕪存菁政策可以激勵留下來的優秀人才,所以更有助於生產出「更深入」、「更菁英」等級的內容嗎?還是要把每個版的照片放大?字體放大?紙張縮小……
中國時報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報紙,從大學起,如果我只能選擇一、二份報紙,我一定先看中國時報,然後才是民生報。其實只是很單純的覺得,中時寫的報導比較接近我們理想中的新聞,任何人或單位都不可能沒有立場,但我一直覺得中時在純淨新聞報導(好久沒有提這個名詞了)方面,相較於其他立場鮮明的報紙,寫法是比較公正的。從光這點,我對它有種較信賴的感覺。
只是慢慢的新聞的閱讀習慣轉為網路,我就很少看報紙了,而且新聞閱讀習慣轉為網路後,我看聯合新聞網比較多:p 對我來說,反正我不太看政治新聞,網路可以很快的省略這些。除了政治新聞的角度,我看不出各報有什麼決定性的不同(蘋果例外,但我從不買它)。中時電子報的介面我就是覺得不習慣,像是每則新聞都被切成很多分頁這點,可以增加不少平均閱讀網頁數,但讀起來就是覺得有種卡住的感覺。
到了星期六,F告訴我他應該會被留下來。他的心情看來輕鬆了些,但對於未來,他仍然非常憂慮。他說,中時現在那個人不是月光光,心惶惶?我想幾乎中時每一個工作者都很是很認真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,只是面對大環境的轉變,大家需要的不只是努力,而是轉變。
這次的事件讓我再次確認,在這社會想成就什麼事,一定要考慮到市場,如果生存不下去,談什麼都是空的。那種談什麼人心不古,世界變了,大家都不看書不看報,然後嘆口氣說:大眾品味越來越低俗的菁英式空泛結論,對於未來是沒有任何幫助的。也許應該要想的,是如何重新包裝那些「好的、高品質」的東西,讓大家更容易接近使用吧?
這篇→愛電影,新思惟談的行銷藝術電影手法,就是我上面那段想說的觀點具體呈現。中時的重新定位或許是條出路,但是,是不是讀者接收資訊的方式改變了,而中時沒有好好抓住?「菁英們」就一定要讀報紙嗎?網路與報紙的區隔究竟在那裡?兩者又應該如何相輔相成?整個媒體集團都是這樣嗎?還是「菁英報」只是解決財務問題的藉口呢?這些問題如果沒想清楚,未來的「菁英報」大概只能抓住不上網的老人吧。
我笑稱那身為「地球表面菁英中的菁英」的室友,已經開始在思考新工作了,同學們仍然留在新聞界的人也所剩無幾啦。可是,我還是希望中時能繼續是一份好報紙,還是希望新聞界能夠留下人才。
相關: